《活着》和《童年》对底层人物的描写.docx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目录论文助手 > 论文(New) > 社会实践 >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9-09-29
  • 论文字数:12080
  • 课题出处:(菲菲老师)提供原创资料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支付并下载

摘要:社会底层不仅仅是贫穷。社会底层最明显的标志是贫穷,但却不是唯一的。社会底层还有很多不堪入目的、无法消除的阶层烙印,无论是从物质到精神,还是从显性到隐性。  

许多作家都用对底层人物的书写当作创作主题。作者余华在小说《活着》中通过关注人的本身即支撑人的存在的所有支点,将底层农民生存的境遇以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句和文字进行描绘,凸显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对于人生的思考。《童年》是高尔基根据自身的人生阅历书写出来的,文章通篇描述了阿廖沙悲惨痛苦的一生,真实的展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文章突出了阿廖沙的坚强和不屈,也展现出了人物的生存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本文主要讨论和研究了《活着》和《童年》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的情感叙事路线、不同故事抒发的不同意义。从而得出:不论何时,生活的困苦总是存在的,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在坚守希望的同时不惧困难迎面而上,用自己的态度活出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活着》;《童年》;底层人物;人物刻画;人性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  言-1

第一章  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3

第一节《活着》的创作背景-3

第二节《童年》的创作背景-3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创作背景的异同-4

第二章  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5

第一节《活着》中的典型人物形象-5

第二节《童年》中典型人物形象-6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人物形象刻画的异同-7

第三章 小说叙事情感线路的对比-9

第一节《活着》的叙事情感线路-9

第二节 《童年》的叙事情感线路-9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叙事情感线路异同-10

第四章  小说价值意义的对比-11

第一节《活着》抒发的价值意义-11

第二节《童年》抒发的价值意义-11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抒发的价值意义的异同-12

结束语-14

致  谢-16

参考文献-17


支付并下载

提示:本站支持手机(IOS,Android)下载论文,如果手机下载不知道存哪或打不开,可以用电脑下载,不会重复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