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论文题目大全 > >

周瑜的三国[论文题目大全]

资料分类论文题目大全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6-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历史上关于周瑜的研究和评价从周瑜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周瑜同时期的很多历史人物都对周瑜赞赏有加,三国以后历代士人的史论、诗歌对周瑜形象也多有提及,这些评价或研究大都是正面的,是符合历史的。当代也有诸多关于周瑜形象的研究,成果也较丰富,由于资料的匮乏,关于周瑜的专著还不曾问世。当代关于周瑜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在三个方面。

其一,周瑜的历史形象研究,由于材料的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尚少。周远成在《三国周瑜论》中认为赤壁之战是周瑜军事才华的全景展示。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军事形势的预测、战略运用和博采众议的胸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王菊芹认为“周瑜是集人品、相貌、忠诚、名声、战略、统军作战能力、雄烈英迈和温润儒雅集于一身”。

其二,周瑜的文学形象,这是关于周瑜研究涉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成果比较显著。《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周瑜是否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刻画是成功还是失败。

第一,周瑜是否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清代毛宗岗认为“周瑜非嫉孔明也,忌玄德也。孔明为玄德所有在忌之,使孔明而为东吴所有,则不忌也。观其使诸葛瑾招之之意可见矣”。反而周瑜是“真爱孔明之至耳”。现代学者也多有论及。杨绍华《论周瑜》一文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并不是一个偏狭、嫉妒的小人,相反是一个心胸开阔、军事才能卓越的将领,周瑜对于诸葛亮的“妒忌”实际上是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观点认为周瑜是一个才能平庸、嫉贤妒能之人。杨润秋,苗怀明《圣手丹青还是艺术败笔——〈三国演义〉周瑜形象得失新探》一文中就不赞同毛宗岗“忌玄德”的观点,指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是其欲杀诸葛亮的根本原因。

第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刻画的成败,是学者们分歧比较大的一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李景文的《“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新议》认为周瑜的文学形象是“性度恢廓”与“气量狭窄”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周瑜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胥惠民的《从周瑜说起——略论〈三国志演义〉塑造典型的艺术辩证法》中认为周瑜艺术形象正确地解决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是罗贯中的败笔。淮茗的《这个周郎不正常——〈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新说》,吴国联的《试论周瑜的才气》等认为:《三国演义》将周瑜分裂成两个不相容的部分,东吴大将周瑜从史传中来,另一个形象——诸葛亮面前的周瑜多是罗贯中想象的。作者将两种形象生硬地拼凑到一起,造成了人物性格自身的不协调。

其三,周瑜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歧义的原因研究,近些年收到重视,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徐康的《“曲有误,周郎顾”——褒贬不一说周瑜》认为罗氏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带有“尊刘抑曹”的倾向,对孙吴集团有褒有贬,周瑜作为诸葛亮的“陪衬”,故极力渲染他的“狭隘”。王菊芹《揭开历史的面纱——周瑜历史形象的一种解读》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周瑜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是中国正统文化与民族心理思想的长期冲突、演变和世俗价值取向在人们心中自然沉淀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文学大众化的渲染扩大。

周瑜的形象研究,近些年来学术界有较多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周瑜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研究的比较多,但是对于其历史形象的研究只在文学形象的研究中一笔带过,专门从事周瑜历史形象研究的比较少。

第二,对于周瑜两种形象的歧异,前辈学者多有认识,但是对歧异原因研究的却不多。

第三,许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混淆周瑜的两种形象。把《三国演义》中的材料当做史料来论证周瑜的历史形象或是把《三国志》中的材料用来论证周瑜的文学形象,两者混为一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国志》中描写的周瑜在军事才能、政治谋略、气度、人品、相貌各个方面都堪称一流,为当世所敬仰。三国以后,周瑜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从魏晋到唐宋,由于正统之争,东晋习凿齿成周瑜为“小人”,南宋陈普斥周瑜为“汉贱”,但这些非议仅限于少部分文人学者,绝大多数文人雅士、学者史家对周瑜的评价还是肯定的态度,周瑜依然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宋元时期,以平话、戏曲为主的俗文化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周瑜的形象开始遭到贬低和丑化,《三国志平话》中就把周瑜刻画成一个贪恋美色、气量狭窄、才能低下的负面形象。

《三国演义》的出现,使周瑜的形象最终定型。《三国演义》的取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以《三国志》为主的史传材料;二是以平话、戏曲为主的民间俗文化。《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吸取了《三国志》中周瑜的正面形象,又融汇了民间戏曲、平话中被贬低、扭曲的的周瑜的负面形象,最终把他刻画成既符合历史又背离历史的二重性形象。因《三国演义》把周瑜作为诸葛亮的陪衬,所以被塑造成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才能平庸的形象,其中关于周瑜的正面描写被人们忽略。《三国演义》因其文学作品的性质以及巨大的影响使周瑜文学形象的感染力远超过其原本的历史形象,人们对于周瑜形象的认识产生了误解。由于材料的缺乏,学者对周瑜历史形象的专题研究不多,鉴于此,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形象亟待还原,也有必要对其形象变化的政治、社会原因做深入的分析。此外,对周瑜文学形象的刻画也不能全盘否认,对其两种形象应如何区别看待也是一个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