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答辩自述 > >

创新思维训练(策略)[答辩自述]

资料分类答辩自述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和创新兴趣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 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入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充分利用学生的热情,使其自主探索,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学生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用故事导入新课: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红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红自己想,小红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2.理清思维脉络

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中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点所在。

(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1.创设情境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与教师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密不可分。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教学《7,8,9比大小》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数点子图,然后提出:你能从7,8,9这三数中任意选出其中的两个数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符号连接起来吗?学生在积极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逻辑推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出有推理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思维得到了提升。

2.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学知识,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

3.发散思维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用多种解法解决方法。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4。强化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5。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师爱为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应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每个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习动力。建立情感多向交流机制。一方面应及时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师分享学生成功的欢乐传递给学生,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合作的师生关系,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情才会放松,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展现。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着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了组与组交流欣赏、个人讲解、演示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学生们创造的作品,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是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又“迸发”出来。在教学中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需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它的不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是无穷的。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快感后,产生更强烈的不满足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人人创新,不断创新。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做学习的主人。数千年以来,创造已于人类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在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就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注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