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文献代码 > >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新闻生产的冲击[文献代码]

资料分类文献代码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6-2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当我们探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新闻应该何去何从时,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大变革》一书给了我们清晰的思路。从数据跨向大数据,是思维的转变,是抽样调查到全体样本的转变,是精确性到模糊性的转变,是因果关系到相关性的转变。然而新闻历来崇尚真实性、准确性、从数据调查分析中寻求因果关系,量变产生质变,数据一旦庞大到一定的量级就难以用原先的思维去考量这件事情。人大教授彭兰曾提出,“大数据新闻”不只是数据呈现,而是信息图表驱动下的新闻发现和深化。由此可见数据的可视化不是判别这是不是大数据新闻的关键,而是隐藏在新闻里对新闻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挖掘。因此我们要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去阐述大数据新闻的生成机制。更多的是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大数据全方位的思考,进入深入挖掘,从而验证某些观点的正确与否。

    因为前几年社会媒体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在新闻报道模式,甚至改变了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例如在一些焦点事件中,由于社交网站用户的高度关注和传播,将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可以深度调查采访并报道事件,给公众一个真实客观的视角。这些社交网站用户的集体行为的微小数据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大数据。这些大数据体现了网络公众的集体意愿,从而促进新闻事件发展,强化传播效果。这些数据显现了新闻的热点在何处,这是用户群体的行为,无强加的意识和目的(水军的集体操作除外),这种由热点消息引起的无意识行为也是当代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特征。自从媒体时代以来,每个人都是新闻记者,网络用户有很大的自由,也因为匿名和开放、言论自由,从而会出现很多斑驳参差的信息数据,但同时会有很多新鲜真实消息。另外用户的自主权,平台的数量,也是传统媒体机制所无法控制得,因此只能跟随网络热点事情进行报道从而获取受众的关注。诸如招远事件,被微博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再由主流媒体深入报道。要注意的是,主流媒体也关心互联网用户的愤怒事件,肇事者的力量背后的探索和警方问题等。由于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到来,用户主宰消息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二)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新闻客观性的重塑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的永久命题之一,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要符合客观逻辑。当然美国著名的记者和政治评论家利普曼也提过,要把新闻从一个行业升华为一个专业,靠的就是新闻额客观性。当然我们也要从新闻工作人员所处的阶级、利益方面、自身经验、新闻机构的立场各个方面来考量新闻客观性,因此充满了争议性,从而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中立,只能无限的接近,却永远无法实现。李普曼在谈及新闻的客观性时,提出解决新闻客观性恃论的一剂良药是科学严谨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方法能使新闻业专业化。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就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方法,它是基于大数据建模分析,并不是小样本的抽样调查,丰富的数据涵盖各个方面,因此更利于全面、客观的报道新闻事件。与此同时,数据都是公开透明,是新时代技术发展赋予记者的新使命。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至上,因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利用海量数据带给我们的好处,但也不要一味盲从。大数据新闻的呈现不同于以往具体事件的表述,而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阐述,并用冷静客观的数据给受众直观的感受。数据库能让记者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事实本身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表层信息深入到深层社会现状,这是新时代新闻客观性的重塑。

(三)数据新闻难以保证用户隐私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就有因为涉及群众个人隐私而被告上法庭的案例,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个人隐私被窃取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信息社会中的大量数据夹杂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并与各种公共数据杂糅在一起,很难区分出来,因此也难以保证数据中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很多商业公司拥有用户大量的数据用于商业开发,但是当媒体使用这些数据进行新闻报道时,会在不经意间讲用户的个人隐私泄露出去。中国也没有完整的新闻法对用户的数据隐私进行保护,这样长久往此就是一种隐患,可能会爆发大范围的隐私侵权和诉讼案件。2013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针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问题发布了题为《解锁个人信息的价值:从收集到使用》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大数据时代要依靠技术来保护个人隐私,将重心从监管转移到从源头限制数据的滥用。该报告称,新技术可以让个人控制自己的隐私信息,同时让重要的数据资产相对自由的流动,例如在大数据上增加可追踪和识别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