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文献代码 > >

媒介批评[文献代码]

资料分类文献代码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6-2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媒介批评理论之前,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曾提出过“电视人”的概念,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成长的一代,是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后来,日本学者中野牧提出了“容器人”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罐状”容器,他们与他人的接触只是容器外部的碰撞,不能深入内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依存更强烈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美国学者Alex S.Hall 和 Jeffrey Parsons 在 2001 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他们认为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会削弱一个正常人的认知、行为和感情功能,互联网依赖具有以下症状:不能完成学习、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越少、无休止上网、性格敏感易怒、不上网时感到焦虑、尝试减少互联网使用但适得其反、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

    如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移动电子媒介的兴起,在智能地延伸了人的各种听觉、视觉、触觉、神经系统等各种感官后,人自身的感官器官就开始变得懒惰了。整天沉溺于其中的人,头脑中只有电子媒介所显示的赛博空间和拟态环境,把现实社会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简单的“电视人”、“容器人”开始向复杂的更立体的 “媒介人”转化。[1] 

在我国,社交媒体依赖第一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是2009年开心网 “开心农场”引发的“偷菜”热潮。当时这款虚拟农场游戏风靡全国,不仅是白领阶级,连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也在其中。由“偷菜”沉迷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社会事件(“反庐舍 联盟”等),用户和媒体界都开始反思社交媒体过度依赖的现象,大众媒体上第一次出现了“虚拟社交依赖症”(《解放日报》, 2009),将社交媒体(SNS)形容为“一场灾难”,社交媒体游戏 “让人欲罢不能”。后来“虚拟社交依赖症”也成为一种由社交媒体和社交媒体游戏成瘾导致的网络成瘾精神综合征。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大众媒体(Mass Media)形式,日益深入地渗透进人们的媒介生活,改写了大众媒体,定义了一种全新的人与媒介的关系。 [2]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分析媒介依赖现象,能让我们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大家的关注。

2、探讨克服媒介依赖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媒介依赖的症状。

 

 如今,发达的网络技术给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新媒体系统,新媒介依赖症就是基于新媒介而引申出来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是新媒介最为典型的代表,新媒介依赖症患者的主要群体就是这两大媒介的依赖者,他们常被人们称为“网虫”、“手机控”等。拿“手机控”来做个例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症状主要有:手机如影随形,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心烦意乱;经常情不自禁地寻找手机、翻看手机;甚至老是有“我的手机响了”的幻觉;如果手机断网或无信号了,就会感到度日如年;就连手机长时间没有收到信息或电话也会觉得无所适从,等等。这些症状无疑表明了人与手机的主次关系不再那么明显,换句话说,手机失去了纯工具性质的含义,手机依赖患者几乎快要成为手机这个媒介的傀儡,如此下去,将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诸如“手机控”等媒介依赖症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当今这个新媒体时代,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媒介依赖症患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我们应当高度关注这个现象,强调媒介的工具性,从而化新媒介为真正意义上有益于人类事业发展进步的垫脚石,而不是让受众沦为新媒介的奴仆。本文从新媒介依赖症的介绍及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克服方法等四个方面展开,希望能给新媒介依赖症患者提供有利的帮助。

 

克服新媒体时代媒介依赖症的途径和方法

(1)新媒介:强调工具性

    媒体可以引导受众正确理解、使用电子媒介,突出其工具性。人们对手机依赖有很大一部分是心理依赖,但我们要清楚电子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功能性,它给我们日常生活提供的帮助才是最主要的。例如,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但不能变相利用把这一功能当做学习的“捷径”,产生大量抄袭行为,使受众的学习能力急剧退化。

(2)受众:培养和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培养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参与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培养理性对待手机的能力。对于媒体来说,我们的媒介不仅告诉受众“想什么”,还要去影响受众“怎样想”,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对于受众来说,受众自己也应该加强自律,避免沉迷其中。

(3)社会:面对而非逃避 

    媒介依赖同时也来自于对社会的恐惧,鼓励人们走进社会,正视社会传播、人机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难题。受众也许不能把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但是若直接选择网络逃避,只会让恐惧增加,依赖更重,循环不止。[8]

(4)政府:制定和完善法律

    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强化对媒介超越底线行为的惩处力度,从根本上保障受众和媒介互动的良性循环。[9]

 

结语

    总结全文,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如何更好的克服媒介依赖,更充分的发掘新媒体作为传播利器的优势,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做出全面的总结,对新媒体时代受众进一步理性健康的成长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