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文献代码 > >

韩寒郭敬明什么关系[文献代码]

资料分类文献代码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6-1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80后”文学主要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80后”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与其获奖作品集的出版。韩寒,是新概念创作史上最早的一座“丘陵”,他的成名作正是他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中挥毫而就、一气呵成,被人誉为“倚马千言”的《杯中窥人》,在这篇文章中,韩寒用沉着辛辣、酣畅淋漓的语言展现了他对人性和人生独到而尖锐的见解。随后,韩寒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更是“80后”文学结束萌芽时期而正式登上文坛前台的标志。作为“80后”作家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韩寒的文章充满了对现行人才培养机制的鄙夷,对主流教育理念的讽喻,对庸俗世界的诸多不满,以及在畸形教育体制下的无所适从,他文字的特点就是一针见血,并且包含有一定的深度。当然,韩寒的作品中存在着偏激、稚嫩的一面,因为自身理论知识的薄弱,艺术手法的单调,个人经历有限所导致的视角狭隘,使韩寒文学原本应有的高度大大降低。如今已经过去了近20年,韩寒在文学领域依然未有太大的建树,曾经的天才少年也难逃成为“方仲永”的命运。韩寒,就像一座山峰崩塌为了一座丘陵。所以,我认为韩寒确实是当之无愧的“80后”作家代表,因为“80后”作家正是“崩塌的一代”。

再来谈谈韩寒阴影下的诸多“80后”写手,诸如张悦然、宋静茹、张佳玮、刘卫东等等,他们是“80后”作家中相对出名的,可却从未写出过一部相对合格的作品。他们把韩寒的成功当做终南捷径,试图紧随其后,但除却炒作的叫嚣,我们看到的只有莫名的抒情和做作的感伤。然而能把这份莫名与做作发挥到极致的,就当属“相对出名的当中最出名的”郭敬明了。

郭敬明被称为“韩寒第二”,也总是被拿来和韩寒作比较,并不是因为他的写作水平或写作深度能和韩寒相提并论,而是只有他在作品销售量和被吹捧的程度方面,能够对韩寒形成最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不得不承认,郭敬明是有一定想象力的,他善于运用一种暧昧的色调与凄美,来构建他的幻想王国,但他缺少创作思维的独立与大气,他的文字和语言就像是自语自呓,没有理由的伪疼痛,盲目的物质崇拜,只能引起一群杀马特的共鸣。他的代表作《小时代》《爵迹》《幻城》如今纷纷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脑残粉们纷至沓来,为他们敬爱的郭比特人贡献电影票房。郭敬明的成功,象征着80后90后们内在精神过渡与外在生活逻辑的变化,肤浅犹豫、追名逐利正是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品格之一。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当前,文化的市场化写作倾向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坛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很多人说“80后”作家是被“书商”制造出来的作家群,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化的写作为这些作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们对大众文化的过度贴近消解了文学创作的精英意识,对文化市场中消费时尚的一味追求导致了创作个性的丧失,商业因素在创作中的过度参与磨灭了作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激情。

文学评论界对“80后”作家群的研究和探讨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从来没有把他们当做一类文学,而是当做一种现象,所以去简单地分析它或者抨击它很简单,却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地研究它。很多人把“80后”文学当做铁板一块,犯了一刀切的错误,绝对的否定或肯定都是片面的,“80后”文学虽然大多充满了商业化的铜臭,但也还是有少数年轻作家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一丝觉醒的意味来。我觉得文学界应该放下对“80后”作家这个敏感词的偏见,公正理性的分析和评判它,虽然现在“80后”文学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但它毕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一段记录,就算现在大家不屑于碰,以后肯定也是有人去研究的。所以,我们这距离“80后”最近的一代打下的研究基础也是很重要的,时代是向前走的,“80后”的文学就应该交给“90后”的文学工作者去剖析,去解读。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80后”文学是中国的特殊现象。国外有关青春文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全面地解释“80后”文学现象,是因为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真正将这一问题系统、深入、多角度的研究,还需要文学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学批评,没有被批评跟踪、关注的文学往往会失去方向感。现在的文学理论学者们,不屑于探讨“80后”文学,不仅因为“80后”文学的稚嫩与肤浅,更因为它早已失去了文学的内核与灵魂,走向了功利化商业化的不归之路。但“80后”文学市场份额占比如此之大、文化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对“80后”文学作家为创作主体的“80后”文学进行研究梳理必然会成为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必经之路。作家陆天明说:“批评之所以失语和缺位,是因为背后没有了可适用的足够强大的新理论和精神作为支撑。”“80后”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着实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但是围绕其进行的文学评价却始终难以到位,因此有必要呼吁“80后”文学批评潮的出现和对批评的研究和引导。

所以我选择以“80后”作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韩寒和郭敬明的视角,对“80后”文学的共性与个性、成因及特点做一些浅析。这样做不是为了单纯的批评“80后”文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宣传、推动“80后”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避免“80后”文学在成人社会中被边缘化,在青少年中被偶像化的趋势继续蔓延,使得糟粕与精华并存的局面无法遏制,并把握“80后”文学创作与文本的显著特征,引导读者群的阅读品味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正确确立。

(四)参考文献www.EeELW.com

[1] 峻青.初读韩寒[J].中文自修,1999

[2] 吴义勤.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J].文艺研究,2002

[3] 马藜.由“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韩寒现象”不只是文化现象[D]. 惠州学院学报,2003

[4] 罗雪英.“80”后的悲观情绪及出处[J]. 出版发行研究,2005

[5] 杨剑龙.当代文坛文学批评中的几种偏向[J]. 天津社会科学,2005

[6] 沈晴.论青春文学的市场化写作倾向[J]. 时代文学,2006

[7] 王玉冰.“80”后文学的成长叙事[J]. 时代文学,2006

[8] 帅泽兵.超越韩寒——“80”后文学的新起点[D]. 语文知识,2008

[9] 梁建先.论“80”后文学中的青春意识[J]. 新课程研究,2008

[10] 舒蠹.文化批评,厚古何必薄今[J]. 观察与思考,2009

[11] 胡璟.21世纪:文学畅销书与文学批评[J]. 理论月刊,2010

[12] 张英利.后现代维度的80后文学[D].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

[13] 周辰.文学孤独与矛盾并存,批评与反批评同步——对80后的文学批评态度

 [J]. 赤峰学院学报,2013

[14] 刘晶.80后文学史——概念的发起与发展流变[D].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5] 张柠.“80”后写作:偶像与实力之争[J]. 南风窗,2004

[16] 周国平.青春不等于文学[J] 青年记者,2005

[17] 王颖.“80”的时尚写作——兼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

[18] 赵瑾.“80”后作家之我观[D].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19] 喻晓薇.消费时代的写作:“80”后写作的文化意义[J]. 学习与实践,2006

[20] 余卉.自我与镜像:“80后”作家的文化心态[D].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本课题基本内容如下:

一、现象描述

(1)80后文学作者

(2)80后文学作品

(3)80后文学读者群

(4)80后文学研究

二、现象评论

三、影响

 

预计解决的难题:“80后”作家的创作类型比较松散,不能绝对的放在一起当做铁板一块进行综合性的探讨,需要抽丝剥茧,逐步分析。国内对“80后”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处于一个很浅显、杂乱的层面,需要认真整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