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毕业文献 > >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毕业文献]

资料分类毕业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11-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告状”是小班幼儿最常见的行为之一,是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天出现的众多“告状”行为,不仅给教师带来许多压力,更局限着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采取观察记录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一系列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五种典型的告状类型,并分析其出现的内、外部原因。最后,针对指导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教师及家庭方面,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其社会化过程当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身受到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频繁,告状类型众多,告状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并且幼儿的告状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及原因。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1小班幼儿正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来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在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见到小朋友们告状,幼儿喜爱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也使得幼儿教师十分难办。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而言,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更是棘手。面对幼儿的告状常常出现不知所措、无计可施的情况。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不大,但若不及时处理或者指导不当,不仅会使得幼儿争相出现不当的模仿告状的行为,更会影响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小班幼儿的性格以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探讨研究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于是,我通过在幼儿园中收集了多例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试图通过毕业论文研究全面了解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类型以及如何更好的指导幼儿告状行为等内容。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发面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2我将通过观察记录法、访谈法的方式,整理在幼儿园中观察、收集到的小班幼 儿的告状行为,总结小班幼儿告状的类型及原因。提出关于小班幼儿告状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做到对症下药,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小班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

1.观察记录法

针对某幼儿园小(二)班的幼儿进行了事件取样观察记录,共 28 人,其中男孩 16

人,女孩 12 人。进行观察记录,在众多观察记录中总结出小班幼儿的告状类型,观

察时间为上午 8 点~下午 4 点,即小班幼儿入园到离园,观察内容为观察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自然表现下的告状行为,并且记录下来。在观察记录中总结出小班幼儿的告状类型。

2.访谈法

本研究还运用到访谈法,通过对家长进行访谈来了解家庭教养方式与家庭结构等情况,以及刚入园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告状行为;通过对与教师访谈了解教师遇到小班幼儿告状情况,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

(四)概念界定

 

1.告状的含义:

《新现代汉语词典》中“告状”的定义为“1.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控告或起诉

(到法院告状)。2.向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或不公正待遇。”3

2.幼儿告状的含义:

幼儿告状的含义可表述为:3-6 岁的幼儿出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而引发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 3-6 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或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而引发的。再次,从幼儿陈述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这种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被告”、“仲裁人”。告状行为的基本步骤是:先是原告(幼儿)向仲裁人(教师)发出施动行为,而后是仲裁人向被告(另一名幼儿)发出施动行为,后一个施动行为构成了前一行为的反馈行为。4

 

文献综述

(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的研究现状

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样化,告状原因受多方面因素的的影响,值得每一个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很多已有研究讨论并揭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基本类型和形成原因。

李雨姝(2015)在《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提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告状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其他幼儿行为等都是引起幼儿告状的原因。最后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以及原因提出引导方法。

杨翠美、刘晶波(2007)《5-7 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策略分为三种类型: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策略、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策略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策略。研究者发现,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策略。幼儿告状策略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由单一化转向复杂化。

赵亚(200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中指出幼儿告状与幼儿的情绪情感密切相关,与幼儿语言发展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规则意识等发展密切相关。还指出幼儿告状行为易受周围环境如场地、空间的影响。

刘莹琦(2016)《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有三个方面,包括幼儿心理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幼儿教师因素,并提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对幼儿今后的生活更多不良的影响。

(二)小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的研究现状

幼儿的告状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教师的重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些研究关注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所采用的解决方式、教师如何改善幼儿习惯性告状、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等。

孔京东(2013)在《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中指出针对幼儿告状要进行正确的指导,要了解动机目的区别对待、在教学中转变等。

顾燕萍(2010)在《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中提出疏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式有:分清类别,区别对待;仔细倾听,宽容对待;拒绝“推销”,培养自控;克服厌烦,重视诱导等。

王欢(2015)在《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中提出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教师要能够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清“告状”行为的动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分析者和理性处理者。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注重提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刘莹琦(2016)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中提出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也要适当的引导家长加强关于幼儿的相关思想教育,从而来促进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诉,在相关的研究进行搜集与整理的同时,了解了研究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程度以及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独特意义 ,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的研究现状以及“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的研究现状,这为本课题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