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毕业文献 > >

性别比例失衡加剧[毕业文献]

资料分类毕业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11-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性别比例失衡加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1、性别失衡在大学生婚姻角色观的影响 

纵观整个校园,七成的人表示在各类校园活动中都是女生担任主角。那么,这种示范作用是否会影响到男女的日常分工中呢? 

在日常的班级事务中,比如每学期领发新书的工作,半数的人表示实际中都是由班干部负责的。而当被问及应当由谁来负责新书的领发时,观点出现了分化。35.1%的人认为应该大家轮流领书,46.63%的人则认为应该由男生志愿者负责,只有 15.38%的人依旧认为应该由班干部负责。由此可看出,现实中之所以大多数时候由班干部负责领书是基于不同观点两派间的妥协和折中。 

那么,这种折中是否会延续到婚姻和家庭中呢?3 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有 5.89%的男生以及 10.65%的女生赞成了“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一家之主”这一选项。相应地,则有 38.47%的男生和 29%的女生反对“丈夫的收入或社会地位不一定要高于妻子”(详见上文图 3、图 4)。 

宋扬对南京大学本科生的调查中发现,有 39.6%的男生和 47.1%的女生认为家庭中丈夫的收入应该更高;且有 45%的男生和 50.6%的女生认为家庭中丈夫的职业声望应该更高①。 同样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其性别比例要相对平衡。而通过前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能发现,在性别比例失衡的校园中,学生在其理想的家庭分工方面更倾向于平权,且在女生身上更为显著。 

2、性别失衡对大学生婚姻自主观及晚婚倾向的影响 

在调查的所有人中,46.15 的男性认为自己的理想结婚年龄在 30 岁以内,而女生中有

46.15%人认为自己的理想结婚年龄在 28 岁以内(详见图 7)。 

在刘昊对初婚年龄的调查中发现,女性的初婚年龄始终比男性低约 2 岁左右①。而上文男女中最主流的预期结婚年龄间也正好差了 2 岁,在主要比重方面符合以往的研究。 

 在 2010 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当时正值 28 岁且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人数有 181766人,其中男性 91695 人、女性 90071 人,性别比例较为平衡。在这之中,男性的已婚率为

58.75%,女性的已婚率为 72.36%。而正如上图 7 所示,男生在这里预计 28 岁以内结婚的只有 30.77%,女生则只有 53.84%。两者与人口普查的数据各差了 20%左右。 

同样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当时正值 30 岁的本科学历人数有 123415 人,其中男性已婚率 77.11%,女性为 83.83%。而在这里的调查中,想在 30 岁前结婚的男生有 76.92%,女生有 88.16%。这个数据则与人口普查的数据相对一致。 

而在被问及身边缺乏合适异性时,八成的男女生都选择了宁缺毋滥。在被问及对于晚婚和相亲的态度时,多数男女依旧倾向晚婚而厌恶相亲。 

从中看出,性别比例失衡在男女对于晚婚和相亲的抉择方面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在行为倾向上,却导致了更多人在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中加入了晚婚的准备。且他们经过前后折中后所能接受的晚婚年限大多在 28 至 30 岁间。 

3、性别失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在恋爱忠诚方面,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一性。86.54%的人认为恋爱中应该保持专一,79.33%的人反对在恋爱中为自己预留“备胎”。而苏芬对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的调查中也有 73.84%的人完全接受不了对方把自己当备胎②。可见在恋爱忠诚这方面,也并没有因为性别比例失衡而产生什么大的异变。 

在恋爱动机方面,调查中共有 40.38%的人表示自己是为了婚姻而恋爱,有 29.33%的人则是为了体验爱情的过程。而在苏芬的调查中,有 59.92%的人认为恋爱应以婚姻为前提,有 28.27%的人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只要爱过即可③。而杨良群的调查则显示,30.4%的人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28.6%的人是为了体验大学潮流④。 

在比较中可看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以婚姻性和情感性为主,且这与身边的性别比例之间并无明显的相互影响。 

此外,正如前文在性别差异的比较中就有提过,在恋爱中的群体影响方面,女多男少的环境导致了数量较少的男生在恋爱问题上产生了更多的从众倾向并感受到更多的群体压力。而这也是对其恋爱观影响的一种表现。 

4、性别失衡对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 

在调查中,有 79.48%的男生和 79.29%的女生表示,自己的择偶标准会受到身边异性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并没有对其中学生的择偶标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被问及身边没有心仪对象时,84.62%的男生和 86.98%的女生都选择了宁缺毋滥而不是降低择偶标准。 

在对未来伴侣的品质期待上,男女生都将人品和能力作为首要,其次男生则看重相貌及身材,女生则在此之外还看重经济收入(详见上图 5),“郎才女貌”的传统观念在这里还是十分明显。而在宋炀对北京 1200 名学生的择偶标准的调查中也发现,被调查者总体上对人品、能力的要求都较高,且女生对物质条件的要求比男生高①。两者并没有明显差异。 

可见,性别比例失衡对大学生择偶标准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5、性别失衡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 

在对于同性间亲密行为的态度上,有 71.15%的学生表示对此并不反感。而对于同性恋行为,49.04%的人表示中立、39.9%的人愿意接纳,而较难接受的只有 10%左右。与之相应的,在田语馨等人对西本民族大学 257 名本科生的调查中,对同性恋持中立态度的比重是40.9%、愿意包容的占 38.5%、排斥的占 20.6%②。 

同样,何平等人对杭州市男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中发现,59.3%的人对同性恋表示理解,40.7%的人表示反对③。而在笔者所调查的校园,男生明确反对同性恋的比重是 23.08%。 

然而,在对于比“非嘴对嘴亲吻”更亲密的行为上,只有 17.31%的人能够接受,其中男生 20.51%、女生 16.57%(详见上图 6)。与之类似的是钟敏等人对重庆工商大学 275 名大学生的调查(男生 42.18%、女生 57.82%),其中 78.55%的人完全不具有同性行为、70.18%的人从不期待与某位同性共度余生,并进而反推期间有同性恋倾向的群体占 20%至 30%④。而这一数据与本次调查中表现出更为强烈同性恋倾向的比重相对接近。 

由此可见,与其他性别相对平衡的环境相比,在这个校园中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要更能包容,但在同性恋行为或倾向上并没有明显增多。因此,性别比例失衡对此所产生的影响更多停留在认知上,而并没有延续要行为倾向中。 

 

调查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 200 多名性别失衡环境中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和性观念等婚恋观的性别差异及其与校园环境的关联,获得了如下重要结论: 

1、在婚姻观上,女多男少环境中的大学生在对未来预期的家庭分工中更倾向于男女平等,且在女生身上尤为明显。而在晚婚倾向和婚姻自主方面,总体态度相一致,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晚婚的程度上与性别平衡环境中的人群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前者预期的初婚年龄要比后者晚上 2 年左右。 

2、在恋爱观上,恋爱动机和恋爱忠诚度在性别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但性别差异没有直接相关性。调查发现,被调查者的恋爱道德表现出了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专一、负责等一系列传统的正面道德因素并没有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弱化。 

3、在择偶观上,男女生虽大多认为自己的择偶标准会受到周边人的影响,但在实际对未来伴侣的品质期待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化。双方大多将人品和能力摆在自己要求的首位,在这之后男生会更倾向于身材和外貌,女生则还兼顾经济收入。这与所收集到的其他文献中的调查结果并无明显差别,性别失衡对其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 

4、在性观念上,性别的失衡有可能影响异性亲密关系向同性的转移,但更多地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没有影响到行为倾向上。相比较而言,性别失衡环境中的人对同性间亲密行为更容易接受,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更开明,但对自己是否会倾向于成为同性恋则没有与其他校园表现出明显不同。 

总体而言,本项研究中的假设,有些被证实,有些则被证伪,还有一部分则依旧难以判断,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