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毕业设计开题 > >

多余人俄语专业[毕业设计开题]

资料分类毕业设计开题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12-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多余人”最初诞生于19世纪前半期的俄国,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一系列艺术形象的总称。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成功塑造了毕巧林的“多余人”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毕巧林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围绕其性格特征及思想行为,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比较法,探讨其“多余人”身份。

研究意义:

19 世纪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系列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极为特殊的一组人物群像。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首先,对毕巧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探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群体特征;其次,毕巧林的“多余人”身份警示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青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课题研究现状:

对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分析在中俄文献中层出不穷,大致有如下几类:

1、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对毕巧林形象的诠释。如:管月娥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5月的文章《一个有力量的虚无主义者——毕巧林“英雄”形象的重释》;别林斯基在《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中对毕巧林性格的分析等。

2、从符号学角度对毕巧林形象的分析。管月娥在论文《情感性、对话性、多维性——毕巧林形象“当代性”的符号学透视》中从符号学视角对体现毕巧林形象"当代性"的情感性、对话性和多维性展开论述。

3、致力于文学比较的研究:陈瑞红在《从毕巧林到"地下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段艰难历程》一文中,从社会、人性和审美三个层面,对毕巧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中的主人公"地下人"进行了比较,对他们身上的恶魔气质进行了考察。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学比较,对毕巧林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内容:对“多余人”这一人物系列产生的成因、其性格特征、本质等予以概括性总结;探讨毕巧林这一多余人性格的根本特征,其性格的矛盾性以及“虚无主义者”和“冒险家”的双重身份;通过其与首位“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比较,进一步探讨毕巧林作为“多余人”的个性特征。

实施方案:在整体框架上,本论文从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分析、文学语境三个层面对毕巧林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

创新点:比较毕巧林与首个“多余人”典型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进一步管窥毕巧林所表现出的多余人特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Белинский В.Г.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M].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56.

[2] 管月娥,《一个有力量的虚无主义者——毕巧林“英雄”形象的重释》[J],《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168-173页。

[3] 王雯秀,《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特征及意义》[J],《北方文学》,2010年12月刊,35-36页。

[4] 赵丹,《“多余人”形象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擅变》[J],《外国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115-118页。

[5] 朱达秋,《作为记忆形象的多余人——俄罗斯文学与文化记忆》[J],《外国语文》,2014年第3期,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