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开题助手 > >

岑参的边塞诗[开题助手]

资料分类开题助手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6-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岑参是一名典型的盛唐诗人,他一生拥有两次出塞的经历。第一次是天宝八年至天宝十年,赴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僚;第二次是天宝十三年约至至德二年,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这两次出塞经历给予了诗人丰富的边塞地区的生活经历,为其边塞诗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对于岑参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岑参研究进行整体性的综述,2009年与2011年这两年先后有作者就过去十年,乃至三十年内,对于岑参诗歌创作的研究进行了一次整理,对不同的研究进行分门别类,初步概括了岑参研究过去十年三十年的研究状况;

(2)女性形象研究,如胡冰清的《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研究》其中重点对于岑参边塞诗中胡姬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3)与其他边塞诗人诗歌的对比,如李昌龙的《论李白与岑参浪漫主义之比较》、李春燕的《浅议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之处》等;

(4)出塞途径城市的地域审美研究,如杨蕊宁的《试论岑参写景诗的地域审美特征》、白登山的《诗唐·丝路·诗人——岑参的龟兹行旅与丝路创作》等;

(5)岑参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如蒲素平的《岑参奇逸而峭的边塞诗》、岳东阳的《岑参边塞诗“奇丽”特征之背景》等。从岑参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及其背景上对于岑参边塞诗进行了解读;

最近的,尤其是今年对于岑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岑参的诗歌中西域文化对其的影响与其诗歌的创作风格,主要探究的是岑参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价值,而其对于岑参边塞诗中的胡人以及胡人文化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本课题将从此点出发,探究理解岑参边塞诗中的胡人形象以及胡人文化。

(二)本课题意义和价值

岑参边塞诗中对于胡人的记叙所反映出的是整个大唐边塞乃至整体所呈现出的一种对胡人文化的推崇与二者之间的交融。其中对于胡人的形象以及胡人的习俗有直接或间接的表述,本课题以胡人为切入点,分析岑参边塞诗中有关“胡”的成分,探求琪史料价值,这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岑参的边塞诗,从而体会兼收并蓄的大唐文明。

 

1.岑参诗中关于胡人的描写

对于胡人的描写想到的就是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的“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一句,此外在《卫节度赤骠马歌》中还有“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一句。这两句诗中均出现了“紫髯”一词。表明了胡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多须,尤其是脸颊两侧的胡须。结合《三国演义》中,描述“美髯公”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有突出“髯长二尺”这一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胡须有着独特的审美。那么不同于中原人的黑色胡须,拥有“紫髯”的胡人在中原人眼中别具一种颜色之美。

2.胡人的装饰,

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两首直接或间接描述了胡人习俗的诗句。一是《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另一句是《胡歌》中的“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其中“壁衣”就是挂毯,在中原地区原来并没有挂挂毯的习俗,而挂毯多由胡商由西域贩卖而来。在玉门关的军帐之中有着挂毯的存在,即说明胡人主要是中亚地区的胡人,他们的生活习俗已经开始渗透到边关地区的汉人的生活之中。而在一个装饰奢华的地方看见挂毯,足以说明对挂毯一物的推崇。而后的“黑姓蕃王”是正经的胡人,乃是突骑施苏禄部的贵族。从其装束上看穿着的是貂裘,他所赏赐给伶人的宫锦上面绣的是葡萄的花纹。赏赐给伶人缠头是中原的习俗,而缠头上的葡萄花纹却是西域的特色。此处明显体现出了中原与胡人的习俗相互进行着渗透。

3.胡人群体

胡人群体在兼容并蓄的大唐社会之中能够很好地融入。在《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中可以看出,一方节度,封疆大吏家中可以毫不避嫌地任用胡人仆役,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中体现了一方太守,在宴请之时请来胡地伶人吹奏胡乐,足以显示对胡人群体的接纳。胡人群体中最不能忽略的是胡姬群体。据史书记载,唐人尚文好狎,流连歌舞场所是一种时尚,而当时长安的本土艺伎“多半并不十分专精歌舞等技艺,而往往善于谑逢迎”。相比之下能歌善舞、色艺俱佳、热忱好客的胡姬就颇受欢迎。在岑参诗中有“胡姬酒庐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和“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送宇文太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郝主簿》)同在青门外,同是送别之时胡姬都在客人宴饮之时频频劝酒。是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在后一句诗中岑参与宇文南金在酒家胡,即胡姬出畅饮道别,胡姬只当他们是一般的宴饮,频频劝酒,更加助长了离别之情。

4.胡人的饮食

  胡人的饮食在岑参的诗歌中并未有直接的描写,在诗歌中多是以边关的文官武将的日常餐饮之中体现出来。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有“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一句。其中“野酡酥”即“野驼酥”,一说是一种驼峰烹制的酥脆食品,一说是驼乳酿制的酒。无论哪种君不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食品,乃自诸胡传入边疆的食品。另一种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其中再次出现了野驼。由此可见,骆驼以及其其衍生的食品在边疆地区的胡人和汉人之中颇为流行。

5.胡人的音乐以及乐器

乐器在岑参的诗歌中有着许多的描写。在诗中乐器还分有笛、胡笳、琵琶、角这四大类。其中带有笛类乐器的有《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带有胡笳的有《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献封大夫破插仙凯歌》以及《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带有琵琶的有《凉州馆中与诸判官集》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带有角的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6.对胡人的态度

与中原地区的胡汉相互融合共存的状态并不相同,在边塞地区除了有文化的相互渗透之外,更多的是相互间的隔阂与仇视。其中“藩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轮台即事》)在边塞地区常年与胡人相见依然不能与当地融合,始终思念家乡。胡人与边疆将士之间有着隔阂。在《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和《灭胡曲》中诉说的均是边关将士多年以来与胡人的仇恨,与大破胡军开疆拓土的豪情。由此可见,即使多年的交流依然不能忘却的是与胡人似海之深的仇怨。

 

(二)预计解决的关键问题

1. 通过文献阅读与分析,找出岑参边塞诗中的胡人及其风土人情,理解胡人以及胡人文化,分析胡人以及胡人文化对于岑参诗歌创作的影响;

2. 分析岑参写胡诗的表现形式,探讨其艺术价值;

3.分析岑参写的胡诗中的对异域文化的彰显之功,探讨其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