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小夜曲 舒伯特歌曲的浪漫主义论文[免费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论文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4-0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特征

舒伯特在艺术面前非常虔诚,创作了很多的艺术歌曲,艺术成就非常伟大,其才华令人仰慕。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舒伯特的作品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笔者将以舒伯特的两首艺术歌曲《魔王》和《小夜曲》为例,从文学诗歌与音乐旋律的高度融合、钢琴伴奏织体的艺术性、调式调性发展的多样性、钢琴伴奏的丰富性等以这些方面,去作进一步剖析与探讨舒伯特艺术歌曲所呈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

(一)文学诗歌与音乐旋律的高度融合

1.歌词内容取材于诗歌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在受到文学家们的影响下,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其歌词的题材的选用多以诗歌为主。《魔王》这首艺术歌曲的歌词是舒伯特根据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进行创作而成。叙事诗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狂风大作的夜里,父亲怀抱病重的儿子,骑马奔驰在昏暗又有点阴森的森林里,怀抱中传来了因病重而昏迷不醒的孩子呼救声,那声音中充满了紧张而又惊恐,因为孩子的幻觉使他看到凶恶、伪善而又恐怖的魔王正引诱和用武力威逼着他。而焦急的父亲仅仅只是不断地去安慰怀抱中病重的孩子。在最后当马蹄声终止的时候,怀里的孩子却早就已经死去。

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是1828年用德国著名的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的,它主要是一首以描写爱情为题材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一种浪漫的和抒情的基调。旋律优美,清新动人,感情线不断高涨,充分表现了小伙子对美好幸福的憧憬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整首曲子的旋律与诗情的密切结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厚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2.旋律与音节的完美结合

在旋律与诗歌的结合过程中,作曲家们就会自然的注意到诗歌所具有的特点,即音节。为了寻求一种方法解决诗歌与旋律之间的最佳平衡关系,促使音乐的统一性与和谐性,他们需找各种方法。而舒伯特是最成功的运用了诗歌的音节与旋律的特点。《魔王》这部作品采用通节歌形式,成功地塑造了魔王、孩子、父亲、旁白和风雨之夜五个音乐形象,并以这五个音乐形象的对比、统一关系来贯穿、发展。歌德的原诗分八节,每节四行。舒伯特的叙事歌曲也分八节,按通体歌的形式,每节歌都使用不同的曲调。如下图谱例所示,歌曲从第15小节开始歌唱者以旁白者的身份开始演唱第一段歌词,直至到第32小节,此段为乐曲的第一段结束,同时歌词也作为一节也是在此处结束,歌词的音阶与旋律两者巧妙的结合。

 

 歌曲《小夜曲》,其内容表现的是小伙子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主题,所以此曲是男生唱,并且全曲的音区是d1到g2,如下图谱例所示,从歌曲第一段开始,以级进和跳进的结合来缓慢叙述小伙子对心中女子的美好幻想,渴望爱情,后在第二段的中后部分,即第59小节,“她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感动温柔的心。”此时,演唱此曲的男高音或者男中音,用轻盈嘹亮或者低沉浑厚的音色来充分表现小伙子的情绪开始激动,内心急切渴望“她”能明白自己的真心。

 

艺术歌曲《小夜曲》中的钢琴伴奏,像是六弦琴的一种伴奏,整曲也要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演唱者是根据伴奏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去呼吸和进行换气的。如下图谱例所示,从乐曲的第一小节开始,伴奏声部的左手多数以二分音符的长时值配合右手的分解柱式和弦进行,此种钢琴伴奏形式贯穿全曲,此种伴奏形式在中板速度的进行下,和歌词的诗歌抒情性结合巧妙,更加突出了该歌曲的主题思想,深化情感。

 

同时,钢琴伴奏和演唱者是以一种一前一后的交替的方式进行,这就好像是因为演唱与伴奏的融合而形成了的一种复调,并且在歌曲中的表现是:基本上每个乐句和钢琴伴奏的复调手法都特别明显,整首歌曲是在声乐以及钢琴伴奏的美妙的和声中进行的,这种和声效果,是舒伯特的高明之处,同时也是《小夜曲》这首歌曲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该保持与钢琴伴奏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及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把《小夜曲》这首歌曲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文学造诣极高,他的作品歌词内容丰富,旋律美妙动听,再加上钢琴伴奏的奇特效果使得艺术歌曲表现得精妙绝伦。他的钢琴伴奏设计精妙,通过钢琴伴奏,无尽的放大了诗歌自身所能表达的内涵,为诗歌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情境。通过钢琴伴奏的旋律变化,观众身心融入其中,能切身体会着原作者的情绪,及原作者想要得到的共鸣。所以钢琴伴奏为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钢琴伴奏作为配器丰富了音响效果,音乐的动力感更强,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在《小夜曲》全曲的进行中,运用了两种转调的手法,即关系大小调和同名大小调。如下图谱例所示,全曲歌词有三段,此曲的前两段用的是同一旋律,后有重复,第三段及尾声则运用了另外一种旋律。前奏(第1—4小节),第一段(第5—28小节),调性为d小调,描绘了皎洁的夜晚、幽静的环境,用以暗示作者等待爱人的焦急心情,歌唱旋律之后是8小节抒情而静谧的间奏,旋律悠扬悦人,情绪平静柔和。

 

第二段(第37—46小节)以d小调开始,渐渐转入F大调,中部转D大调,这就是为最常见的“关系大小调”与“同名大小调”转调,并巧妙地运用了符合乐曲风格的变化音,歌曲的调性也发生了变化,变化音和调式调性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使歌曲的感情出现些许波动,因此,全曲的一个高潮在此处诞生。

 

第三段(第49—60小节)前两段经过反复一遍之后,调性上,从D大调开始,最后也在D大调上结束。

 

第四段(第61—82小节)为结束段,最后延伸了尾声部分,延续三个小节,与引子遥相呼应,调性最后完全结束终止在D大调上。在旋律和节奏上,尾声出现带有倾向性的第四级小三和弦旋律音程,形成丰富的和声,丰富性得到增加。

 

全曲是在一种大小调之间的交替运用的手法,并在当时已经成熟的和声自然调式体系的基础上,半音手法的运用,将钢琴伴奏、旋律和诗歌的,放在了乐曲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中,在第71小节处,旋律声部和钢琴伴奏声部皆出现了半音化进行,结合歌词的特点,加强和声功能的进行,促进音乐的紧张发展,更好地把小伙子追求爱情的渴望表现出来。

 

本文以《小夜曲》歌曲为例,歌曲中让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手法、巧妙的结构形式、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上色彩十分鲜明的对比,还有钢琴伴奏的描绘等,通过系统地分析这两首乐曲,使我们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特征,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当然我们仅仅的分析这两首歌曲,并不能完整的体会到舒伯特所有艺术歌曲那特有的魅力和精华所在,舒伯特他创作的数量众多的艺术歌曲,对他以后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那传世经典的作品值得我们后人一代又一代地去不断探索和研究。

但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对课题的研究也是比较粗浅,对课题的分析和主题把握依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对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特征见解不够深刻,笔者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舒伯特艺术歌曲浪漫主义特征这一内容,不断深入探究,努力作好进一步的思考与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