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移动环境下科研人员接受学术信息推送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参考文献]

资料分类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4-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移动环境下科研人员接受学术信息推送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1)移动阅读习惯对接受态度的正向影响作用均不显著。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科研人员移动阅读习惯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对于学术信息推送服务平台的选择与订阅信息类型受到研究学科、学历层次、职业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差异导致其信息内化程度不同且难以有效测量。因此可以认为移动阅读习惯及其中使用平台和信息内化程度对移动环境下科研人员接受学术信息推送的态度没有起到太大的影响作用。

2)信息质和信量息可信度对接受态度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即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推送平台和内容的信任程度,并不能显著改变其学术信息推送接受态度。在信源可信度方面,学术信息推送服务提供平台质量两极分化,图书情报等学术机构权威性较强提供学术信息推送内容质量较高,而 web2.0 提高用户交互性,自媒体产生大量学术信息蔓延在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综合社交网络平台中,此类学术信息推送缺乏有效监管和质量把控。对于信任平台,科研人员一次输入咨询请求,可以定期不断接受到最新的信息,此类服务具有一定强制性;对于非信任平台,科研人员会抱有尝试性态度选择接受其推送态度,但是否进一步进行信息内化难以考量。因此可以认为信息质量和信息可信度对接受态度没有起到太大的影响作用。

3)主观规范对接受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是 0.006,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认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在选择是否接受学术信息推送时,倾向于考虑他人的看法。同理,主观规范对持续接受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小于 0.001,呈显著相关关系,即科研人员在考虑是否始终订阅某一平台学术信息推送或订阅某一类学术信息资源时,出于对权威人士的信赖可能模仿其使用行为。

4)接受态度对持续接受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是 0.032,其标准化回归系数(Estimate=-0.133)为负,二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预设假设相悖。具体表现为,科研人员越愿意接受学术信息推送,其持续接受意愿越弱,出现原因可能与主观规范的显著正向影响有关。此外,平台向订阅用户强制推送信息、对用户需求匹配不够、交互功能尚不完善也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推送感知有用性下降,从而削弱其持续接受意愿。

 

2 移动环境下科研人员接受学术信息推送的对策与建议

1)构建学术信息推送服务平台评价体系。未来研究可展开对现有学术信息推送服务提供平台质量与可信度评价和体系架构,方便科研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订阅高质量、高效率的学术信息服务。

2)提高学术信息内化水平。一方面,平台应当注重影响科研人员被动形成内化学术信息推送内容的移动阅读习惯,同时追踪科研人员搜寻行为,并及时更新科研人员学术信息需求,加快引入“人工智能”服务,以提高学术信息推送服务有用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应当加强自身科研信息素养,及时内化学术信息内容,拓宽学术眼界。

3)提高平台交互性,优化用户体验。平台可以提供短期的学术信息推送订阅服务,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少数次接受,评价服务质量和有用性再进行订阅决定。此外,单次学术信息推送的推荐服务也很重要,以此挖掘科研人员潜在的学术信息需要,加强与科研人员间的有效互动来提升科研人员持续接受学术信息推送意愿。

4)发挥主观规范作用。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模型分析中,主观规范对接受态度和持续接受意愿之间均呈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图书情报机构等学术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在匹配科研人员需求的同时也应时刻关注与其相关的他人(如高校教师、学科权威、意见领袖等)对学术信息推送服务的看法和使用情况,通过提升这些重要他人对学术信息推送服务的认知来提升科研人员的感知。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数据样本较小且分布不均,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本科学历在校学生,硕博学历高校教师及图书情报等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样本数量较少,这就限定了研究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抽样。第二,由于问卷设计部分题型无法进行验证性因子检验,且信息需求不可计量,研究检验指标较少。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问卷调查,从横向和纵向更深层次的揭示移动环境下科研人员接受学术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