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县域经济报道[参考文献]

资料分类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1-0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研究背景: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决定着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县域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实践平台。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国家改革开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将近

40年来,县域不断地探索出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县市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一些县市通过开采本区域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譬如安吉;另一些县域则是发挥本区域的人文及从商传统、商业氛围,发展起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譬如临海;还有一些县域则是注重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譬如萧山;最后还有一些县域则是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以利用外资为主要增长点,譬如义乌。

目前,对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而对于更微观层面,一个省各县域的研究少之又少,譬如对浙江省各县域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并且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时间序列或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没有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本文将利用浙江省各县域的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来填补国内研究在这两个方面的空缺。

 

研究目的和意义

浙江县域特色经济发达,全省区域性块状经济涉及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 多个工业行业和 30 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县域特色经济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全部工业产值的 49%。县域特色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空间集聚是浙江县域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驱动因子,但进入 21 世纪,不同空间集聚因子和对浙江县域经济增长作用呈现分化,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进行分析。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莫兰指数法和时空数据模型分析浙江省 69 个县域及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根据 2000-2015 年的《浙江省县域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采集各区域人均 GDP 以及环比增长指数以计算真实人均 GDP,利用莫兰指数法计算人均 GDP 的莫兰指数 I 及其 Z 值,以检测空间依赖性。采用时空数据分析法,以县域为空间单元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成因的空间统计检验和计量分析,以期对造成经济增长集聚的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在这里使用莫兰指数对经济增长集聚的状态和地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期望能反映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时序影响,探究不同地区间集聚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更为客观地为浙江省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和各县域之间的差距、推动县域经济聚集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国外研究现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府为主导,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同时具有明确的行政规划地理界限,由于国外其本身并没有“县域”这一经济概念,因此使得国外对县域经济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中观的区域经济学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县域经济其本身也属于区域经济学中的一类。

Rodan(1943)提出了著名的大推进理论,其理论为欠发达地区开发吸引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相互关联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利用规模化以及产业分工的精细化是城市的资源投入的稀释,进而提高城市的整体从价格到资源的利用的最大化,并逐步形成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创造出互为需要的市场,克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狭小,需求不足等问题,打破落后地区贫困恶性循环,以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Martin 和 Ottaviano(2001)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劳动力当做一个固定因素,假设它是不可以随意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自由流动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 GDP 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他们经过实证研究发现,由于知识在区域内的正外部性,区域内部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新的成本,这样就能够促使该区域的经济不断增长。新的企业会受到低成本的诱惑,往该区域转移,形成一股向心力,又进一步加深区域内部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程度。

Basevi(2002)对区域进行了创新区域和非创新区域的区分,研究了两区域之间的迁移成本,认为两区域之间存在一种外溢性,他称之为知识的外溢性,并且这种外溢性是正的。企业追求利率最大化会加大对知识或者创新的投入。而当新的产品问世

之后,企业就会有意识地从创新区域搬至非创新区域,或者是将新的产品对外出口。而当企业选择前者的时候,聚集程度就会降低,这种降低将会导致创新区域经济下跌,从而产生巨大的损失。

Behrens(2007)等利用不具备资源禀赋和地区优势的两个国家的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经过计量分析之后发现,当具有较高内部贸易成本的国家,其国家之间的高贸易成本会导致该国国内地区间差异越发显著。

 

国内研究现状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由于我国最初并没有城市的概念,整个社会体系最初是由各个村落之间的熟人社会所组成。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目前县域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影响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工业化目前是财富积累、增强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源泉,是城镇化的引擎。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化的集中体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运输方式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日益紧密,使得近年来对于县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辜胜阻(2009)等认为,要把发展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以此来比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为促进县级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增长,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达到当地一流品牌的同时,也应注重产品的质量,以此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同时,应加强农村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步伐。同时,在当地知名企业的带动下,完成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增产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协同增长,增加县级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

迟福林和夏锋(2009)认为,扩权强县要从挖掘农村内需开始。虽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加快的状态中,但我国目前仍然拥有 7 亿多的农村人口。他们的消费潜力是有待被挖掘的,同时,这也是新形势下,对于拉动内需而言其中的一项重点战略部署。为此,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势在必行。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且由于我国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远低于城市,因此造成了,“没钱但想买东西,和有钱花不出去”的两个现象,综合分析来看,这两种现象都抑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完善公共技术设施,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以此来拉动内需。

张晓山(2010)认为,当前各地都在提倡如何适应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农业自身属于第一产业,而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因此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势必要与农业本身的功能相违背,在目前的农业用地上发展新兴经济,但国家对土地性质的转遍,是有一定得法律法规要求的,因此,该计划的可行性有待调研。

黄敏(2008)认为,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同时农业最为刚需,也是唯一一个在深受金融危机为害的市场,全身而退的行业。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具备危机意识,但过于保守反而会错过发展的先机。因此,在保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的同时,也应开拓市场,注重研发增长增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及周边设施,充分利中手中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均收入。

宋亚平(2009)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性,因其地域划分过于精细,因此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过,反而会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全国市场、省级市场不能良好的对县级市场进行良好的调节,市场经济的特性不能凸显出来,因此市场相对较为封闭。随着市场的融合和扩展,县域经济最终还是要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态势。因此,县域经济的建设者决不能简单地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搞地方经济保护主义,而是要在政府的悉心照料下促进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