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王佳芝[参考文献]

资料分类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12-0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电影《色.戒》女主人公王佳芝的人物形象中既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意志,又有精神的浪漫和对爱欲的沉沦,以及政治和人性的冲突。“王佳芝”的人物形象里包涵了导演李安将人物回归到人性的意识,贯穿了“所有的人不过是一个人”的原则。相比原著的文字描述,电影《色.戒》的情节更加丰满、时间线索更加完整,充分发挥了电影语言的优势把抽象的文学转化成具体的视听结合。李安塑造“王佳芝”的人物形象时的独特视角使得“王佳芝”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独地位,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今后电影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值得学习。

 

㈠“王佳芝”人物形象塑造寄寓的导演思考

电影《色.戒》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是母亲去世父亲再婚、独自流落香港读书的女大学生,后辗转回到上海又寄人篱下依赖舅母生存。二来则是婀娜又风情的富家少奶奶,后来香港沦陷,才为了跑单帮贴补家用而独自从香港来到上海。第二个形象是用来接近老易的伪装,实际上她是个半路出家的业余特工。

电影《色.戒》颇有些张爱玲自传的意味,为了丰满“王佳芝”的人物形象导演和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上为王佳芝设定了一个身世背景——母亲去世、父亲带着她弟弟远走他国又重组家庭留下孤苦伶仃的王佳芝在国内、还有一个刻薄贪心的舅妈,这和张爱玲本人的身世高度相似。导演李安和编剧王蕙玲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张爱玲更像王佳芝的人[ 见王蕙玲. 《编剧就像<世说新语>》[A]. 郑培凯. 《<色。戒>的世界》[C]. 出版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因此他们把张爱玲的身世化用在了王佳芝身上。对于小说中人物原型的理解,多数人所持观点都认为他们和“郑苹如和丁默村”、“张爱玲和胡兰成”有必然的联系,而张爱玲在原著中只称呼为“易先生”、“老易”并没有设计具体的名字,导演李安则在影片的结尾易先生签下处决王佳芝等人的判决书时写下“易默成”三个字,这也绝不是导演的画蛇添足,实际上它最直接的证明了导演李安把电影《色.戒》理解为张爱玲自传的意图——“丁默村”、“胡兰成”合起来变成“易默成”。

李安增设的情节不仅将时间线梳理完整,还为王佳芝等心理变化埋下一条暗线。王佳芝在和易先生第一次交锋后,李安设计让赖秀金问过她“那个姓易的长什么样”,王佳芝说他“和想象的不一样”——梁朝伟扮演的易先生虽然身量不高、眼角眉梢都透露着阴沉但也还算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与他们所想像的贼眉鼠眼溜须拍马的汉奸相去甚远,此时的王佳芝并没有对他动心,还是坚定的执行引诱他、同他约会试图将他带到方便同学下手的地方。唯一亲密接触过这个汉奸的王佳芝从觉得姓易的“和想象的不一样”时已经开始与众不同[ 见贺佳梅. 亲密的敌人——《生死谍变》、《色.戒》中的性别/国族叙事[J]. 《文艺争鸣》.2010年,第9X期:第7页.]。所以后来李安又设计了“杀死老曹”的情节,同学们满手鲜血吓得王佳芝慌不择路的跑进了夜色里从此与她的同学们分道扬镳,三年后才在上海重逢。其间大部队被重庆方面看中,邝裕民又来向王佳芝求助才终于有了后来的行动。我认为李安与张爱玲的观点是不同的,张爱玲说“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才会干起特工,但李安不然,他是认同王佳芝是有爱国之心的。张爱玲因为有个人情感因素掺杂其中所以强调王佳芝的傻和冲动,但倘若王佳芝只有冲动又怎么会在身心都受到伤害之后还同意加入第二次暗杀计划继续出演美人计呢?所以李安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王佳芝的“表演”并非一帆风顺的,在与易先生交流的过程中露出了很多马脚,事实上对于一个业余特工而言这样的破绽足以致命:影片中多次特写的王佳芝喝完咖啡后茶杯上留有的唇膏印,以及老易看到唇膏印时微妙的眼神。特写“唇膏印”是在暗示王佳芝的言行举止和她富家少奶奶的身份并不相符吗?易先生是在怀疑王佳芝的真实身份还是认为这是王佳芝给他的关于性的暗示?“唇膏印”这一特殊设计对于易先生是什么含义直到最后也无从知晓,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思考,这都是易先生对王佳芝产生感情的重要一环。对于其他势力(主要指张秘书为眼线的控制易先生的背后势力[ 张秘书比易先生更得日本人青睐。见贺佳梅. 亲密的敌人——《生死谍变》、《色.戒》中的性别/国族叙事:第10页.张秘书比易先生更得日本人青睐])而言,这直接暴露了她不可能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太太,是否留唇印、是刻意规避后留下的浅浅的唇印还是无意识的张口就只顾喝咖啡才留下的明显的唇印,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是否为大家闺秀,这是难以被改变的习惯,至少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只靠自己随机应变的贫民女子王佳芝是无从知晓的,因此她从未注意到在杯子上留下唇印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李安初衷不是为了表现政治斗争多么的残酷而是着重于人性方面的思考,他没有给王佳芝明确党派,也没有安排这股背后势力参与到王、易二人的感情纠葛中,这两点从影片的最后张秘书才向易先生汇报称他们是“一伙儿大学生,一共六个”都可以推测出。从一开始的爱国剧团到后来的汇入重庆方面特工都是团体的行为,王佳芝并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特定的政党的倾向,她参与重庆方面的特工行动是出于她自己的爱国情怀。故事是王、易二人的故事,可是结果却不仅是他们的情感归属,而是政治博弈的胜负。

㈡“王佳芝”人物形象塑造之我见

在王佳芝的身上笼罩着双重孤独感,一方面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母亲去世王佳芝成了孤儿;另一方面,受战火波及和同学们一样在香港,寄人篱下借港大的地盘读书。所以她内心自卑敏感,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小我”世界,邝裕民邀请她参演爱国剧实际上是打开了她包裹自己的外壳把她拉进了“牺牲小我挽救大我”的境界,而爱国剧的演出成功让王佳芝彻底从小我中觉醒,认同了邝裕民等人的爱国情怀。但是在第一次暗杀行动当中,王佳芝牺牲自己的贞洁却没有获得预想之中的成功:杀死汉奸,因此她对自己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怀疑,她的逃离相当于把她自己从革命事业中抽了出来内心的“小我”开始复苏[ 李有光. 革命.身体.凝视——对电影《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精神嬗变分析,见《电影文学.热片劲评·<色·戒>》,2008年.01期:第59页,“王佳芝将自己作为革命事业中的一份子抽离出来,那个作为个体的自己开始悄悄复活。”]。这也就导致了她原本应该毫不犹豫刺杀汉奸的坚定信念受到动摇,开始在个人情感和民族大义之间摇摆。

王佳芝回归后与邝裕民第一次在电车上接头,邝裕民戏问“麻将天天打,怎么一点没进步”王佳芝却认真的回答“我要记那么多东西,没法专心”受过训练的王佳芝比以前要专业许多但仍然比不上职业特务,她不急于至易先生于死地而是先收集情报再寻找机会[ 见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2007年.]。王佳芝和易先生第一次肉体相交是没有情感的,实际上是两人在互相征服。等到第二场床戏时,两人都有些“渐入佳境”的感觉,易先生察觉到了王佳芝的刻意引诱而王佳芝也感受到了易先生的有意迎合,二人之间产生了相互倾慕的错觉,身体上的满足让王佳芝陷入了惶恐之中:自己的身体沉迷在了爱欲之中,而理智告诉她应该杀了这个汉奸声张正义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王佳芝渴望早日摆脱这样的处境,所以在电影院里她罕见的向邝裕民求助,恳求他们快一点行动希望结束以后“都能离开这里”。“这里”指的是上海还是组织,亦或是她那时煎熬的处境,也可能都是。而第三次拼上自己的肉体搏斗时,王佳芝看到近在咫尺的手枪却无法下定决心杀掉易先生,她扯过枕头狠狠盖住了易先生的脸,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她痛苦流泪。可是邝裕民察觉她即将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压力向老吴请求抓紧时间行动时,老吴却不以为然要求王佳芝继续“忠诚”于革命,王佳芝的个人意志与家国道德发生摩擦[ 任秀蓉,杨华丽.挣扎于自由伦理与人民伦理的漩流——重评电影《色·戒》之王佳芝,见《电影评介》. 2009(17):第29页:“来自人民伦理的家国和道德意识对她的身体已经起了部分作用,但是,一旦她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她完全可能听从身体的呼唤,忠诚于身体而不是所谓的党、国家、民族等人民伦理价值。”]。

在我看来,将张爱玲和她笔下的王佳芝合而为一是电影的一大成功之处。李安《色.戒》中的王佳芝与张爱玲在兴趣爱好上明显吻合,都酷爱看电影,张爱玲写过许多影评,她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现“电影院”这一特殊地点,比如收入《惘然记》的多少恨中的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也是在电影院。张爱玲作为作者她的心境自然而然的会投影在笔下的人物中,《色.戒》和《相见欢》,《浮花浪蕊》合编成一本《惘然记》。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序中说:“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张爱玲自述,见《惘然记.序》,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由此可见,30年的时间张爱玲早已和王佳芝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看。如果说电影《色.戒》是李安的杰作,那么张爱玲的《色.戒》就是他的起点,由于原著是短篇小说,其容纳的情节非常有限,改编成电影需要填补原本小说中的留白,又不能随意篡改情节的走向, 所以李安故事的骨架上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血肉的添加。唯一和原著有偏差的地方在于对人性的挖掘——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是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她为爱情自我牺牲对于易先生而言只是为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生又添上一抹,其实他根本不爱王佳芝,他枪决王佳芝之后又是心怀悼念又是为自己的冷酷开脱;李安的《色.戒》相比原著的“王佳芝视角”、“易先生视角”和“旁观者视角”,弱化了易先生视角,填补的小说中交代不清的部分使得整个故事完整连贯[ 李倩. 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之比较,见《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文史研究,第147页、],同时把原著中王佳芝“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的错觉变成了现实。电影语言与文字不同,李安改编的过程其实是将文学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的过程,因此在塑造王佳芝人物形象上无法像小说那样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同时运用声音、画面以及再创造的情节的铺设共同完成。

有关电影《色.戒》的情色情节一直饱受争议,这些情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李安设定这些情节也不仅仅是出于对影片商业价值的追求。就王佳芝和易默成两人的情感递进来说,这些情节是两人之间的感情由阴谋逐步变成爱情的过程的具体化。如果没有这些情节,王佳芝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不会这么激烈,代表她感情的那一端天平在一点点的偏向老易而理智时刻又在提醒着他老易是他们的敌人必须消灭。倘若没有这些情节来体现王佳芝由身到心的沦陷,电影将变得不完整。值得一提的是,李安没有一味地用性欲来以偏概全代替爱欲,他向观众解释了王佳芝的沦陷不是因为沉溺在性欲之中而是因为爱情。在影片中和王佳芝发生关系的一共有两个男性——梁润生和易默成。失身于梁润生是无奈之举而梁润生本人的人格对于王佳芝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王佳芝是痛苦的、觉得自己白白失去了童贞;易默成则是她理想的爱人,他虽然是个出卖国家利益的汉奸而且已有家室甚至对投怀送抱的女人来者不拒完全谈不上对爱情忠诚,但是在王佳芝看来他是一个有担当的成熟男性并且浪漫多情,王佳芝从一开始的刻意引诱出来就变成了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这样的人。在“取戒指”之前还有一个特殊的情节,从日式酒馆(在酒馆里王佳芝给老易唱了一段《天涯歌女》,老易眼角渗出泪水但很快拭去了)回来老易交给王佳芝一个信封请她帮自己办一件事:“明天拿这个信封照上头的地址,去找一位叫卡哈利.撒.宥丁的先生”还特别嘱咐“你去了如果他跟你说什么话或者交给你什么东西回来告诉我。要保密,就我跟你之间”[ 见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2007年。

]。王佳芝以为是易对她起了疑心,第二天先把信封交给了老吴和邝裕民检查没想到里面只有一张老易的名片,三人都一头雾水心里没底王佳芝最是忐忑不安,可等她到了才知道这居然是老易安排的惊喜为了送她钻戒。王佳芝此时的心情非常复杂,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但又有说不出的既窃喜,又疑惑:老易送钻石给自己是因为一桌的太太们只有她没有钻戒吗?这不是代表自己在他心中所占的位置不低?他已经把自己当成情人了吗?还是说这是个陷阱?由此可以推测约定好取钻石的那一天,也就是他们准备刺杀老易的那一天,王佳芝的内心是多么的纠结不安。真正到了那个时候,王佳芝借口不想带着贵重的钻石在街上走来掩饰自己的失态,老易却拉住了她的手给她安全感。一瞬间不仅是王佳芝,包括电影观众都觉得老易是爱她的。

我们从电影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王佳芝和同学们为国家奋斗、王佳芝在爱情和革命冲突时的自我牺牲以及就算像老易这样冷酷残忍的汉奸也有温暖的一面;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黑暗,看到老吴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对王佳芝和其他学生的利用、对他们的生命毫不犹豫的牺牲的可憎面目,尤其感受到了政治斗争中对女性的残忍、将他们的身体与意识一并作为交换工具随意牺牲的不人道。倘若说张爱玲的“王佳芝”的命运是因为臣服于爱欲,那么李安的“王佳芝”就是时代促就的悲剧。正是因为李安塑造的王佳芝形象立足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然后才延伸到她与社会、与国家的联系,他才能发挥电影语言的特点,对小说进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