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概念 学者李雪双、付建中(2009)将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定义为“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能否成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观判断” [4]。笔者认为该定义过于简单,因此引用唐海涛对语文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期(主观判断)。”[5]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构成要素,一是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二是语文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 国内外研究现状 特定学科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概述 在自我效能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关于自我效能感的“一般”与“特殊”的争论。许多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下,所需要的自我效能感不同,一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不会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中。随着自我效能理论的发展,很多人也发现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存在。学者边玉芳(2006)在其研究《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还是针对特殊领域的?》中发现各种层次的学习自我效能都会对学习成绩产生预测作用;越特殊的自我效能对相应学习领域影响越大。即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存在,特殊领域自我效能感更加具有预测性[6]。而国内外特殊领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也出纷纷展开本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纵观国内外有关学业成绩的研究。国外学者是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展开的,而国内学者是从“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展开的[7].总的来说大致走这么一条路线:从关注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到重视智力因素跟非智力因素两者共同对成绩的影响,再到少量的智力因素跟非智力因素共同对成绩的影响,最后到现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国外学者卡特尔、吉尔福特、斯滕伯格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智力理论。在我国,我们更多的是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张丽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MBTI人格类型量表作为人格评价工具探讨了人格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十六种不同人格的人对特定学科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即不同人格特征的人有自己擅长的学科。殷雷(2009)对大学生的考勤、课堂提问、学习成绩等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习成绩有预测作用。经过查阅文献,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学生的气质、心理健康水平、学习动机、适应性、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方面。近几年来的针对非智力因素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国外的研究者(Schunk,1989[8];Zimmerman & MartinezPons,1990[9];Nan Zhang Hampton等人,2003[10])指出,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国内一些研究者(王凯荣等人,1999[11];佐斌,谭亚莉,2002[12])也证实,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胡桂英(2006)[13]进一步指出,自我效能感可能是通过影响学习策略间接地影响学业成绩,初中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有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可知,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息息相关,但是具体到特定学科,这些结论是否还会成立? 在数学领域,国内外都做过了很多研究,国内学者黄大庆(2006)[14]在其硕士论文中得出,数学自我效能感跟数学成绩成正相关,数学焦虑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这个中介影响数学成绩。国外学者Aremu Ayotola, Tella Adedeji(2009)[15]在其文章《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就》中也得出了,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在英语领域,张野,张焕(2008)发现、英语自我效能感中的能力因子和挫折因子,及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中的态度因子是英语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16]。Bong (2002)对高中学生学科特定性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英语成绩仅仅由英语自我效能所预测,数学成绩仅仅由数学自我效能所预测,跨学科的预测路径很微弱,在统计上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17]。 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学生有较高的学科自我效能感,那门学科的学业成绩也高,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缺乏自信,逃避问题,导致学习成绩差。
初中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 近年来,有关学科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各个学科效能感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本研究针对的是初中语文学习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通过搜索,近三十年来国内有关语文学习领域的研究较多,大部分集中在策略应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记忆方法等方面。而有关语文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论文非常少。李雪双,付建中(2008)在其研究中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的蒋华编制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改编,把改编后的问卷在200名高中生施测,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唐海涛(2004)在其论文中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理解层面:目标意识、学习动机、元认知、自我意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在2006年他的硕士论文中他对有关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做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刘静园(2004)[18]的论文《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中提出了良好的语文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坚持性、正确面对语文学习困难、对习得新行为充满信心。也讨论了语文自我效能感的意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提高语文自我效能感。沈雅君(2005)[19]也从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学习语文的情绪等方面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影响语文学习。并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综合概括为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目标设置的恰当性、归因方式、强化、学习监控能力。李庭亮通过对毕业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动机缺失和兴趣转移、学习无望、自我评价偏低、考试焦虑这几个方面的情况。为此,他也进行了成因分析中学生语文学习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分析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