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教育”制度初探.doc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目录论文助手 > 大学本科 > 管理大学 >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6-12-18
  • 论文字数:16022
  • 课题出处:(张老师)提供原创资料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支付并下载

摘要:众所周知,21世纪,是科教兴国的时代,教育的兴衰荣辱,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哪个国家,背弃科教兴国的定律,终将难以立足于世界名族之林。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作用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教育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运转的背后,作为基底所垫付的一系列庞大资源!

纵观古今,横缆中外,教育的成本-取得教育成果的先决条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锁定其大致的范围。而收益—教育发展的成果,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这种估算可正可负亦可为零!当该种估算小于零时,表明教育的收益已难抵为此而垫付的成本,以此类推。

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剖析,收益小于成本就意味着要亏本。或许,有的人会认为,教育和经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将经济层面的亏损转嫁于教育制度的缺陷,似乎有点不太靠谱。这种观点显然是在情理之中,毕竟就目前的体制而言,教育与经济还没有充分的接轨!

然而,收益与成本,无乱站在哪个角度,终将一搏,本文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胆的提出,并非无据可依,相反,正是因为笔者看出当前教育制度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追根溯源,深剖教育发展的根源,其实质的宗旨;“期权教育”能够带来的种种利益……一言以蔽之,权衡利弊,取其善者而避害。

首先对“期权教育”做个系统性的阐述,这里的“期权教育”,可以定义为:在当代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引入期权的运行机制,宏观上以市场的力量来取代以教育部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地位。将教育行业所囊括的各种专业知识,分门别类划归为各类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买卖该类商品(专业知识)的市场参与主体不再有任何的资格限制,只需有买卖的意愿,以及交付足够的保证金即可。使愿意接受教育的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市场的行情,并联系自身财务状况,适时投资于今后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专业知识。在此同时,现行体制下教育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各自职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的一项既属于教育范畴又与经济紧密联系的制度。

跟实物期权不同的是,“教育期权”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转整个社会的教育,但是以教育部和学校为主体的两方,不以盈利为目的,学生本人购买“教育期权”的宗旨在于获取相关专业知识,而非商业投机。所发售的“教育期权”合约,不可以流通转让。

其交易流程类似于买卖期权合约,教育提供方提供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期权合约,每一种专业知识代表一种类型期权的标的。供每一个想上学的市场参与主体选择购买,购买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个人偏好,选择到期是否行使权利,行使期权,就代表教育提供方在行权日要给期权买方提供期权合约标的的专业知识培训,整个培训传授专业知识的期限为行权日到交割日的期限。

其宗旨在于最大程度的节约国家、社会和个人在教育行业包括时间在内的巨大成本支出,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使其在理论和实际上都与国家经济高度的结合,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破除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体现教育真正的价值,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当然,面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期权教育”或许仅仅只是千千万万个方案中,可以参考的一种,由于本人所述之“期权教育”乃着眼于当前中国的教育背景,所以,本人所阐述的各种观点,大多都以国内形式作为依据!

关键词:期权;教育;制度:改革;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当代教育的现状-1

1.1教育的主体和运作模式-1

1.1.1主体-1

1.1.2运作模式-1

第二章:“期权教育”构想的理论基础-3

2.1期权产生和存在的实质意义-3

2.2两者的共同点-4

2.2.1参与主体-4

2.2.2作用的领域-4

2.2.3运作模式-4

2.2.4存在的目的-5

2.3两者的互补之处-6

2.3.1期权的优势与教育的缺陷-6

2.3.2两者组合的利益-7

第三章:“新秩序”的运行规则和内容-8

3.1各方相关主体的职能转换-8

3.1.1教育部-7

3.1.2学校-9

3.1.3学生个人-10

3.2“相关内容和条例-11

3.2.1专业课程商品化-11

3.2.2“交易程序”简便化-12

3.2.3取消门槛限制,扩大“交易主体”-12

3.2.4最大限度的缩短“交易”时限-13

3.2.5严格的宽进严出-13

3.3“交易”机制-14

3.3.1“期权教育商品”定价原理-14

3.3.2要约,承诺-15

3.3.3当事人,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15

3.4试点及推广-16

3.4.1可行性分析-16

3.4.2试点范围和适用-16

3.4.3推广方向和区域-16

第四章:风险及其防范-17

4.1潜在的风险种类-17

4.1.1内部风险:-17

4.1.2外部风险:-17

4.2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18

参考文献-19


支付并下载

提示:本站支持手机(IOS,Android)下载论文,如果手机下载不知道存哪或打不开,可以用电脑下载,不会重复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