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论文研究思路 > >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论文研究思路]

资料分类论文研究思路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教师的课堂提问无论对于自身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反观现如今的课堂,教师提问仍存在着众多的误区,提问状况着令人担忧,尤其是以下误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一)事实性提问过多,提问过于频繁和浅显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思想影响着部分教师。于是有些教师就开始用频繁提问的方式去让学生作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可是他们错误地认为使用过多的提问就能达到目的,殊不知过多简单的事实性的提问反而收效甚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笔者见过很多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琐碎甚至不含有思维参与的事实性问题,整节课都是这些问题的串讲。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诚实与信任》一课中,教师就不断地发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人物有哪些?地点在哪里?课文的中心句在哪里?诚实是谁诚实?信任又是谁信任谁?”整节课都是这些事实性的提问,并且提问得很频繁甚至很浅显,因此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很多。然而,虽然这种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热热闹闹,可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很少,能学到的知识并不多,思维也很难有一定的发展。

(二)所提的问题过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设计的问题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较远。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尤其明显,教师为追求问题的新颖高深,彰显自己的水平,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笔者在实习期间听到的一节小学语文四年级公开课《珍珠鸟》,老师就问学生“为什么作者写自己能够得到小珍珠鸟的信赖,而不写大珍珠鸟是否信赖作者呢?”问题一抛出,学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连一众听课老师也不知所措,不知道老师题目的答案是什么。可见问题难度之大,连成人思考起来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处于小学中年段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可见,难度较大的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认知。

(三)所提的问题教师表述不准确,给学生造成误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由于自身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理解自己的程度,有时会出现言语的部分省略,因此常常所提问题表述不准确,给学生带来误解。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曾见到这样一幕,指导教师上课激情四溢,以至于说话慌忙带过重点信息,她问学生:“这段话我们怎么读才好?”谁知学生高声齐呼“大声地读!”教师其实是想问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结果造成了歧义。这种因为教师表述不准确的事例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这种含糊造成歧义的问题不仅影响教师情绪,而且影响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避免这种模糊、语意不明的问题。

(四)不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未能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众所周知,每一个人在回答问题时都希望别人能够耐心倾听,并且给予自己一定的反馈,倾听更是表现出对于一个人的尊重。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紧迫或者个人原因,往往没有多加重视学生的答案,只是将学生的作答作为一个教学流程匆匆带过,未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反馈。小学语文课堂中这种现象还是很明显的,有些教师甚至打断孩子的作答,因为孩子的答案离题较远,教师没有耐心了,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答案或许千奇百怪,但都闪烁着思维的火花,老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反馈、积极引导学生,而不是粗鲁的叫停或不做任何评价。做评价时也要避免笼统性缺乏诚意的评价,诸如“真棒!”“真好!”等。这种缺乏个性和诚意的评价会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听觉疲劳。

(五)所提的问题参与对象过于集中,未能面向全体学生

说到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恐怕就不得不提到回答问题主体的单一性了。笔者见过很多公开课,小学语文教师专门只挑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中沦为旁观者的角色。一节课 40 分钟,回答问题的学生好像就那么几个,他们或许由于思维反应敏捷,很快的知晓答案,教师就喜欢让他们作答,因此某些同学就成了“答题专业户”。一节课的继续依赖着这些“答题专业户”,或许有教师担心如果使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很可能课堂节凑把握不准,影响教学进度,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伤害了那些没有答题机会的学生的心灵,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表面效率高,其实只是提高了部分孩子的学习效率,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可知的。

(六)提问主体单一,未能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常见的是教师在不断地设疑,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提问下回答问题,在课堂中很少存在教师让学生针对自身学习情况向教师发出质疑,这就造成了在课堂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表现在主要是教师在提问。而这种提问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权利。笔者曾经听过《虎门销烟》这一课时的教授,课上同学提出疑问: “这样的销烟是不是在污染环境啊?”教师听完学生的疑问并没有做任何评价,其实这是一个课文目标之外的生成点,但教师没有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