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模板 > >

群体性事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模板]

资料分类开题报告模板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2-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在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社会风险因素增多,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何遏制重大群体性事件多发且大规模态势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现实难题。 而从学科研究的视角来看,当前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多是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治安学等视角或宏观整体视角进行相关研究,专门从政治学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而以政治学中的政治参与理论作为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切入点的研究更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八大再次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行了强调,政治参与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随着作为多为无序的制度外政治参与表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沿着政治参与的思路, 探讨当前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掌握群体性事件的内在运行状况和运行趋势,并尝试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应对处置之策,应该是我们正确应对群体性事件以及治理相关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一)政治参与理论研究现状 政治参与理论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参与的实践源于民主政治发展的形态,它与民主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此相对应,政治参与理论源于民主理论的进步。最早提出“政治参与”概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研究比较政治的西方学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社会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群众运动,公众采取游行、示威、抗议等形式直接向西方传统民主政治发起挑战。面对这一形势,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开始反思,主张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以构建民主的政治新形态。 在现代有影响的政治思潮中,不管是各种民主思想,还是政治发展理论,都涉及到对政治参与的一般性理论分析和对公民政治参与现状的具体考察,在这些理论看来,有效的政治参与不仅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而且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准与尺度。具体研究的领域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有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还有人认为,政治参与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以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而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和J.纳尔逊对政治参与则做了如下界定:“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日本学者蒲岛耶夫结合这一定义,在《政治参与》中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指出:政治参与是人民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的利益集团等活动,用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之决定的行为。它是实际的普通公民的政治活动,是仅仅限于旨在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只要是对政府的决断施加影响的行为,无论其活动是否产生了实际效果,都将列入整治参与的范畴。 

还有学者为了更好地分析和阐释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参与状况,从较为宽泛的角度,将政治参与界定为“旨在对政治系统的决策和行为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的活动”。 

二是政治参与的动因研究。有学者从总体上整合了已有研究体现出来的政治参与内在积极动因,包括伦理动因、权力动因、利益动因。同时指出政治参与行为还包括强制性参与和服从性参与等由命令、动员和暗示等外在消极动因形成的参与行为。另外,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拥有当家作主的民主参与权是公民参与的动因,国家应当保障公民的参与权;有学者对公民参与动因分析,认为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政治现代化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要求等决定的;还有学者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民参与的动因,认为它是在理性分析各种成本和受益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三是对政治参与模式或方式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达成普遍共识。美国学者尼和伏巴认为,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指投票、竞选、公民接触、团体活动等执政参与的具体形式;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总结了发展的中产阶级参与模式、专制模式、技术统治模式和大众模式,认为这些模式易于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指出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战略难以抉择的困境;而蒲岛耶夫则在《政治参与》中,以日本为个案,提出了一种可以打破亨廷顿参与模型困局的支持性的参与模型。 

我国学者认为,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公民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成熟程度的标志,由公民政治参与的心态、意识、规则、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构成,是一个动态的范畴。 

    通过文献整理,笔者认为国内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政治参与的研究都各自有了相当的深度,目前从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去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文章虽已有所涉及,但是能够以群体性事件这种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把政治参与作为研究主题并且深入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障碍性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还是不多见的,这也为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预留空间。 

选题意义  

    1.现实意义 

    政治参与的实践源于民主政治发展的形态,公民政治参与是与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现代民主制度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各年《社会蓝皮书》来看,群体性事件增加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突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运用政治参与的理论研究当前我国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重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探寻有效应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途径,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现实途径。  

    2.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运用政治参与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参与理论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从政治参与理论这一较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剖析当前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发生原因、特点、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等,既能在综合前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回答,又有利于在研究群体性事件这一重大政治现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理论的价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的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