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研究生报告 > >

城市公共绿地[研究生报告]

资料分类研究生报告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9-1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绿地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的城市公共绿地忽略了与自然生态的联系,大多是以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以及经济流动为中心而构建的,严重制约了城市公共绿地发挥器服务功能和对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积极地开展公共化过程中的绿地可达性研究,既可以从理论和方法上促进当前公共绿地可达性的综合研究,为不同的人地系统关系研究提供案例,也可以在实践上为徐州的公共建设、土地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目前绿地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地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问题(包括绿地指数及绿地空间统计特征的分析);另一方面是绿地分布的演变,即时间异质性问题(如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空间异质性是对绿地分布的静态分析,也是时间异质性的反映,是绿地分布研究的基础。1970~1990年之间,Weibull提出了一个最为著名的可达性模型理论——吸引力的可达性框架。R·D·swetnametal借助于GIS的建模分析功能,对建立生态模型对乡村与城市的土地利用绿地分布变化过程进行模拟;Lioubimtsvea及P·Defourny利用GIS技术,以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结合为指导思想,研究了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绿地分类情况和可持续发展分析;Kristensen·S·P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1973年到1975年之间,丹麦Rostrup地区的农业活动对绿地分布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公共绿地可达性分析迅猛发展。在1999年,俞孔坚和段铁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景观可达性的概念。马明杰、周华峰、傅伯杰以均匀度指数和绿地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绿地分布变化的情况;王让会对生态绿地分布的遥感信息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导致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绿地分布分割加剧、破碎化程度增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因素;岳文泽、徐建华、谈文琦基于GIS技术和SPOT全色波段遥感影像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空间尺度效应。

3.主要研究内容 wWW.eeelW.cOM

以徐州市区为研究对象,对徐州市区公共绿地空间分布和人口的关系,以及公共绿地可达性分析。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再搜集图片数据等,利用相关的指标数值以进行量化指导。

2图像数字化

借助ArcGIS软件,在1:500徐州市区地图上,结合2012年江苏省乡镇区划图和2015年徐州市政区图,对徐州市区进行绿地数字化处理,得到市区公共绿地分布图。

3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法以在任何点都可进入城市公共绿地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的buffer功能,以400米为服务半径,对公共绿地进行了缓冲区分析,生成徐州市区公共绿地服务面积图。

4数据统计

针对处理结果进行统计、计算、整理和分析,首先统计的各区绿地数量,并利用ArcGIS的Calulate Geometry功能计算出徐州市各城区公共的绿地面积。然后在Excell表格中完成人均绿地面积、各区绿地面积即比例等统计和计算,并建立了图表,方便直观分析徐州市城区公共绿地现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