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供水事业已有百余年历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规模越来越大,供水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在现有众多的水厂中,既有运行了上百年的水厂,也有新建的采用先进工艺的水厂,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城郊和农村水厂。多年来,水厂在运行管理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大型水厂,工艺和设备不断改进,技术力量过硬,运行管理先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次设计依据宿州市新城区平面规划图、规划人口和城市发展定位来设计计算配套的净水处理设施。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大的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
该次设计的取水水源地确定为骆马湖,水质良好。其中取水工程中采用岸边式构筑物、集水井和取水泵房合建的方式。
净水工程主要的工艺流程表示如下:
原水→一级泵站→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清水池→二级泵站→市政管网 -本次设计日处理规模为180000m3/d,采用碱式氯化铝作为混凝剂。
设计絮凝池2座,则每座设计水量为90000m3/d,单池尺寸为33.3m×15 m×2.8m,其中有效水深2.5m,超高0.3m。絮凝池拟采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絮凝时间20min。
本次设计拟采用平流式沉淀池(与絮凝池合建),设计沉淀池2座,每座设计容积为7500 m3,单池平面尺寸为144 m×18m,总深3m,进水采用穿孔花墙配水,停留时间2h。
设置普通快滤池设6座,成双行对称布置,单格虑池面积为63m2,滤池总高为3.20 m,平面尺寸为9m×7m;设计过滤速度10.004m/h;反冲洗强度为14L/(s·m2);滤料采用单层石英砂滤料,厚度0.7 m。
消毒剂拟采用液氯。加氯点设置为滤后水加氯。加氯间设ADVANCE®200系列真空加氯机2台(1用1备),加氯机加氯量为0.5~10 kg/h。采用加氯间与氯库合建的方式,尺寸分别为3m×9m、15m×9m。
通过计算,清水池的总有效容积37424 m3,本次设计设置清水池6座。单池尺寸52 m×30 m,有效水深为4m。
输配水工程包括管网定线和管网水力平衡的计算两个主要部分。清水输水管道采用DN1600钢管,管长为480 m。考虑到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本次设计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状,由送水泵站统一输水。
关键词 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管网布置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1
1.1引言-1
1.2取水工程-1
1.2.1取水水源-1
1.2.2取水构筑物-1
1.3净水处理工程-2
1.3.1混凝-2
1.3.2沉淀-3
1.3.1过滤-4
1.3.4消毒-5
1.4输配水工程-5
1.4.1输水管-5
1.4.2管网-5
1.5设计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6
2工程概况-7
2.1地质气象资料-7
2.2水文水质资料-7
2.3城市规划资料-8
3设计水质水量-10
3.1设计水质-10
3.2近期设计用水量-10
3.4取水泵站的设计水量-11
3.5给水厂设计水量-12
3.6管网设计水量-12
4管网系统设计计算-13
4.1泵站供水流量设计-13
4.1.1供水管网设计流量-13
4.1.2清水池的计算-13
4.1.3清水池容积设计-14
4.2流量分配及管径确定-15
4.2.1管段布线和节点计算-15
4.2.2管网设计计算-16
4.3管网的平差计算-18
4.3.1设计工况水力分析-18
4.4管网设计校核-26
4.4.1消防工况校核-26
4.4.2事故工况校核-33
5水厂设计-38
5.1水源及厂址的选择-38
5.1.1水质要求-38
5.1.2水源的选择-38
5.1.3厂址选择-39
5.2给水处理厂工艺设计-39
5.2.1混凝-39
5.2.2沉淀-45
5.2.3过滤-48
5.2.4氯消毒-54
5.2.5清水池设计计算-55
6送水泵站设计-57
6.1泵站扬程及选泵-57
6.2 水泵机组的选择-57
6.2.1水泵及电机的选择-57
6.2.2水泵机组尺寸确定-58
6.3 管路布置设计-58
6.3.1 吸水管路设计-60
6.3.2 压水管路设计-60
6.4 水泵间平面尺寸的确定-61
6.5泵房高度的确定-61
7水厂布置-63
7.1水厂平面布置-63
7.1.1水厂的工艺流程布置原则-63
7.1.2工艺流程布置类型的选择-63
7.1.3水厂内的附助建筑物-63
7.2 水厂高程布置-64
8取水泵站工艺设计-66
8.1取水构筑物设计-66
8.1 .1 进水间设计-66
8.1.2 格栅的设计-66
8.1.3 格网的设计-66
8.2取水泵站设计-69
8.2.1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69
8.2.2水泵机组的选择-69
8.3 管路布置设计-69
8.3.1 吸水管路设计-69
8.3.2 压水管路设计-70
8.4 水泵间平面尺寸的确定-70
8.5 泵房高度的确定-71
8.6排水设备-71
8.7通风设备-72
结论-73
致谢-73
参考文献-75